致敬中国科研走向世界的“架桥者”
10月18日,20世纪最伟大物理学家之一的杨振宁先生辞世。他对中国科技界的对外开放和与国际接轨做出了开创性、多维度的卓越贡献,他不仅是中美科学交流的“破冰者”,还通过培养人才、构建科研体系、推动科普与国际合作,深刻影响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进程。
10月18日,20世纪最伟大物理学家之一的杨振宁先生辞世。他对中国科技界的对外开放和与国际接轨做出了开创性、多维度的卓越贡献,他不仅是中美科学交流的“破冰者”,还通过培养人才、构建科研体系、推动科普与国际合作,深刻影响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进程。
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访问新中国,这时他已经阔别故土26年了。当他在所住宾馆的墙上看到一句诗时,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10月24日是杨振宁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从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各界人士纷纷从各地自发前往送行,前去送行的人已经排起了十几米的长队,大家都对杨振宁先生的离世表示惋惜,甚至有人泪洒现场。
一篇标题带着 “震惊”“曝光” 的文章疯传,标题赫然写着 “杨振宁遗产分配曝光,翁帆仅得房屋使用权”。
2015年,93岁的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2017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人说,杨振宁老先生93岁之前都在为国外做贡献,在93岁耄耋之年才回国,被评为中国感动人物时,还传出了“德不配位”的声音。
北京的秋风今年格外冷。2025年10月18日,那位曾在物理世界掀起惊涛骇浪的老人走了,走得安静,却让整个国家的心都颤了一下。杨振宁,这个名字不只是诺贝尔奖得主那么简单——他是中国科学界真正挺直腰杆的开始。
当我们将目光从杨振宁先生本人的科学成就与家国情怀上稍稍移开,会发现一幅更为壮阔的图景:他所点亮和引燃的无数智慧之火,已在世界各地的科学殿堂和中华大地的实验室里熠熠生辉。这位大师留下的,不仅是书写在人类科学史上的不朽篇章,更是一支蓬勃发展的科学传承队伍。他所培养
“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杨振宁曾这样评价自己的价值。2025年10月18日,这位103岁的物理学巨擘在北京逝世,留下了一部跨越东西方的科学史诗。
回忆杨振宁的一生,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起1957年那枚诺贝尔奖章。但若只是这枚奖章,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简化。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几个关键转折点上,杨振宁都曾出现过。
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中国科技网第一时间发布的讣告,迅速点燃全网悼念热潮。人们缅怀他在粒子物理、统计力学等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追忆他为中国科教事业奔波的身影。
清华大学姚班,这个由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亲手缔造的传奇班级,早已成为中国计算机教育领域的一座丰碑。自2005年诞生以来,它就肩负着培养国际顶尖计算机科学及交叉创新人才的使命,其毕业生去向更是被视为中国科技未来走向的风向标。